优化结构增加金融供给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俄乌冲突搅动世界政经格局,大宗商品市场高位波动,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高企,世界经济下行风险上升;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极端高温天气短期冲击明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

在上述多重压力下,我国经济如何承压前行?金融业又当如何作为,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同时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在11月21日于北京举行的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稳步优结构

宏观经济通过“压力测试”

“当前,全球发展面临不少新挑战和不确定性,国际金融风险增加。通胀持续维持高位,成为全球经济最大挑战。”在谈到全球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如是表示。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认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的局面,我国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发展大局保持稳定,转型升级步伐稳健,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充分彰显了发展的强大韧性和活力。

“我国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二季度前期经济一度出现下滑,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及接续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三季度经济运行实现企稳回升。”付凌晖表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结构优化的“进”促进经济发展的“稳”,取得积极成效。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卫东认为,当前,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促进市场需求恢复,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国民经济总体呈回稳向好态势。

王卫东总结表示,从需求端看,“三驾马车”基础依然稳固;从供给端看,工业、服务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产业升级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在高技术制造、装备制造以及新动能产业的带动下持续回升,服务业在信息技术等产业的支撑下保持韧性,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稳定向好,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维持景气,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有所回升。

展望下一阶段发展,付凌晖表示,要进一步优化结构,明年稳定经济发展,除了总量的扩大,还要有结构上的优化,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形成新的增长点。绿色产业、新动能都有望成为未来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从根本上扭转预期减弱的压力是关键。他建议,明年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未来全球经济调整的冲击,为我国宏观政策的弹性和韧性留一些空间。

金融添助力

深耕绿色和养老领域

与会专家表示,前三季度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对稳住经济大盘功不可没,而这背后也离不开金融业的有力支持。

“金融机构在所有这些宏观经济政策背后都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于金融机构也非常关键。”法国兴业银行集团中国区主管穆裕格认为。

王卫东持相似观点。“近期,在货币政策方面,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通过调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信贷额度、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措施扩大有效投资。”他表示,在宏观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国家开发银行利用资金长期、大额的独特优势,在关键时期充分发挥了开发性金融工具逆周期调节作用,助力经济回稳向上。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王卫东表示,要持续优化金融供给,进一步做好对制造业、科技创新、小微、绿色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工作。

绿色发展领域是多位与会专家认为下一步亟待支持的重点领域。保尔森基金会总裁戴青丽提醒,不应忽视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给人类繁荣和福祉带来的巨大风险。她建议,将生物多样性管理纳入财政政策,引导公共部门、私营部门更多投资保护自然的项目。对此,穆裕格也认为,未来应有更多资金进入绿色建筑领域,建议加大相关政策力度,同时在应对老龄化方面加大投入,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