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市:以支付便利化提升“红叶节”金融服务

最是一年秋好处,光雾山上红叶浓。光雾山,位于我国著名的“红军之乡”四川省巴中市。作为亚洲最大的红叶观赏区,光雾山拥有680平方公里的红叶观赏区,有着“中国红叶第一山”的美称。

《金融时报》记者近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巴中市分行了解到,在11月结束的“2024年度光雾山国际红叶节”活动期间,景区最高日接待量超过2万人次,累计接待游客56万人次。在推动支付便利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巴中市分行按照“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服务便利性”的要求,立足“山上支付不缺位,山下支付不掉队”这一出发点,聚焦支付特殊人群和重点环境,倾力打造多层次、多元化支付服务体系,助力实现光雾山景区“山上”和“山下”支付服务“想有所成”“老有所依”“享有所乐”。

工商银行在巴中的分支机构工作人员正在为老年人做业务咨询。   谭秀水 摄

打好“好、多、实”三张牌

让“好朋友”在支付中想有所成

中国人民银行巴中市分行瞄准文旅商户账户全生命周期,着力从供给端丰富支付服务,持续增强小微企业支付服务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该分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首先是参与体验“好”。该分行指导银行为光雾山景区600余户商户布放了聚合多种支付APP的银联标准二维码,景区移动支付商户覆盖率达98%,其中,支持云闪付的商户超过85%。同时,为100余户商户和农家乐调整POS机刷卡额度、支付聚合码收款额度及信用卡单日刷卡消费额度。其次是线上收入“多”。该分行指导南江巴山宏信等12家企业成功入驻云闪付产销服务平台,目前共推动50余种具有本地“土”味儿和“红”味儿的特色农特产品、文旅纪念品线上销售,累计交易1.6万余笔,实现销售收入79万元。再次是补贴措施“实”。该分行联合银联为景区核心商圈内商家提供“云闪付”满减优惠,2024年以来累计交易26万笔,优惠金额11万元;通过“红叶专属消费券”撬动500余万元市场消费,带动空山黄牛、长赤麻饼等本地特色美食销售。

图为农业银行在巴中的分支机构工作人员正在为外籍人士讲解银行开户程序。谭秀水 摄

绘好“精、细、全”三幅图

让“老朋友”在支付中老有所依

中国人民银行巴中市分行聚焦老年游客日常高频支付场景,打造了463个适老标准化网点,着力解决老年支付“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难题,提升老年游客的支付获得感和幸福感。

厅堂服务“精雕细琢”。辖内网点均实现标准化设备和流程导入,大厅设置爱心座椅、绿色通道,配备老花镜、血压仪、医药箱等设施,便利老年游客业务办理。在景区所在的县域打造省级示范适老网点1个,配置集娱乐、休闲、学习为一体的专区,让老年游客有“温暖如家”的良好体验。此外,辖内网点本年度累计为1200余名外地老年游客提供支付服务。

站点服务“细致入微”。当地金融部门在景区周围及附近县域共打造金融综合服务站35个,在传统助农取款点基础上加载小额取现、零钞兑换、生活缴费、账户查询等功能。今年以来,各站点累计为1500余名老年人提供服务。

宣教服务“全心全意”。中国人民银行巴中市分行指导景区周围的银行网点常态化开展“下载云闪付APP享好礼”“线上支付抽奖”等活动,吸引更多老年游客使用移动支付。同时,适时开展“线上答题享好礼”“一元购”适老特色活动,并推出“反诈面包”“反诈市集”等适老生活化反诈“产品”,累计惠及老年游客超过2000人。

解好“简、便、优”三道题

让“新朋友”在支付中享有所乐

中国人民银行巴中市分行针对外国人消费习惯,打造集刷卡、扫码、现金三位一体的“友好支付”环境,让老外支付“不见外”。一是开户服务“简”。辖内463个银行网点均配备中英文对照版外籍来川人员简易开户服务指南,落实老年人、境外来华人员简易开户要求,实现半小时内简易开户。今年以来,辖内银行先后为南非、越南、缅甸籍人士办理开户,快捷简便的开户服务备受好评。全市银行网点均公示账户服务三级电话,投诉咨询渠道有效畅通。二是现金服务“便”。全市现已升级支持境外银行卡取现的ATM542台,建成可受理外币兑换银行网点9家,新建外币兑换点3家,支持兑换币种18种。截至10月末,累计办理外币兑换853次,兑换金额328.79万元人民币。三是支付环境“优”。确定景区重点商户35家,覆盖酒店住宿、景区购票、餐饮小吃等多个场景,累计新增布放具备外卡受理功能的POS设备232台。其中,景区重点商户境外银行卡受理覆盖率达98%,支付受理标识张贴率达100%。同时,该分行指导辖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派出流动银行服务车开进景区,为外籍游客提供延伸支付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践行支付为民初心,立足巴中实际探索支付便利化的更多举措,不断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巴人员等重点群体支付需求,为巴中经济稳定发展贡献金融力量。”中国人民银行巴中市分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

(作者:记者 张宏斌 刘伟兵 通讯员 张沥文 谭秀水 编辑:梁艳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