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阿坝州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国人民银行阿坝州分行结合区域生态功能定位,按照四川省分行绿色金融工作试点要求,在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积极开展实践探索,推动绿色经济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截至6月末,全州绿色贷款余额205.5亿元,同比增速27.3%,绿色信贷指数为82.5。
“资源”变“资金”
阿坝州清洁能源理论蕴藏量6423万千瓦,可开发量3518万千瓦,是国家绿色低碳布局的重要一环。中国人民银行阿坝州分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对接“发力”,促进水电、光伏发电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成“光电、水电+生态保护”模式。一是信贷支持力度大。积极适应清洁能源项目规模大、周期长的融资需求特点,充分利用政策性贷款资金、组织银团贷款,创新以在建工程抵押、未来电费收益权质押、信用等担保方式,加大对清洁能源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6月末,全州清洁能源贷款余额222.3亿元,占各项贷款的37.8%;贷款加权利率3.55%;10年期以上贷款占比93%。二是政策工具引导强。推动将阿坝农商银行纳入全省五家法人机构类碳减排支持对象之一,全州7家银行机构均可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6月末,银行机构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向光伏发电企业贷款4.2亿元。光伏发电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63.6%,较全部清洁能源高129.1个百分点。三是开发与保护同步。在支持清洁能源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同时,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中国人民银行阿坝州分行指导银行机构将环评审查结果作为电力建设项目评估的前置程序。在后续出现环保违法违规时,视情况采取提前收贷等措施,引导约束企业对环境的破坏。在支持光伏项目中,优选牧光互补、光伏治沙项目。
“黄沙”变“金沙”
阿坝州生态脆弱区和极脆弱区面积达4.6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55%,沙化面积占全省90%以上。中国人民银行阿坝州分行积极探寻支持切口,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一是探索支持公益性项目的有效路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多为公益性项目,金融介入缺乏有效载体,项目本身无收入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阿坝州分行加大与国家公园、山水工程项目管理方沟通对接,全面了解项目建设路径、建设环节,摸清中标单位、承建方或参与方的金融需求,加大支持力度。6月末,全州生态保护修复类贷款余额14亿元。二是支持标准化养殖实现人草畜平衡。指导银行机构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牦牛智慧养殖平台,同时以此为增信手段,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用于牦牛标准化养殖,减少传统过度放牧对草甸、湿地的破坏,确保草原牲畜超载率控制在5%以内。6月末,全州发放生态牦牛贷款1.5亿元。三是支持生态环境导向的保护性开发。以长江黄河“交汇点”-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储备林等项目为载体,支持项目方同步开展生态保护和观光旅游、林下产业等开发,“肥瘦结合”提升民间资本参与度。指导农发行向汶川储备林项目授信11亿元,用于建设储备林、发展林下产业,探索开发林业碳汇。以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为载体,发放湿地综合治理和生态观光旅游贷款7000万元。
“荒漠”变“桑田”
阿坝州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和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区域,可开发利用土地少。13县(市)中,9县位于干旱河谷地区,土壤贫瘠、植被稀少。中国人民银行阿坝州分行将绿色金融创新工作与生态农牧产业建设紧密结合,加大对有机、绿色等认证产品生产经营的金融支持力度,实现生态治理和特色产业发展结合,助力开展林果结合、种养循环等综合治理。一是支持生态农牧产业发展。支持绿色农业品牌化建设,搭建“政策引导-金融挂钩-市场带动”扩张型绿色普惠传导链。建行运用“天府科创贷”,以绿色品牌价值现金流为增信措施,向汶川九耕农业公司发放贷款122万元,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种植、示范带动等方面的绿色表现挂钩,带动农户种植2000亩绿色李子和有机甜樱桃,高效带动普惠主体参与绿色经营,推进经济林木在治理中的应用。二是支持种养循环综合治理。运用农户信用贷款、小微企业贷等产品,支持农牧民在禁牧区域以外种植优良牧草,金融服务沿“牧草种植-牧草加工-绿色养殖”产业链延伸。农行依托政府约240万元牧草采购合同发放供应链贷款120万元,支持企业种植5000亩高产牧草。同时,红原农商行向该企业负责人贷款200万元,支持其使用人工种植牧草饲养牦牛。(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