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仓融通”让融资提质增效 四川彭州跑出服务乡村振兴“加速度”

“200万元到账了,有钱收货了。”近日,成都彭州市濛阳镇杨先君开心地说,他用存在冻库里的小黄姜作质押成功在成都农商银行彭州支行拿到了贷款。杨先君感慨地说:“感谢人民银行彭州市支行搭建的这个仓单系统,我仅仅用3天时间就从银行贷到款了,不仅比以前快很多,利率也降低到4.3%。”

成都彭州市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年农产品交易额达600亿元。因流通环节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蔬菜无人收购、价格暴跌甚至烂在田间的现象仍存在,影响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解决这一问题,2017年,人民银行彭州市支行经过调研,创新推出了以蔬菜、中药材、果品、粮食等耐储存农产品为质押物的仓单质押贷款产品。但该项目在实践中还是遇到了贷后管理难、效率低、数据散和风险大等问题。2022年,在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的指导下,人民银行彭州市支行积极探索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路径,指导相关科技公司创新开发了彭州农产品“数字仓融通”项目,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仓单融资效率和支持效果。

据人民银行彭州市支行负责人介绍,彭州市农产品“数字仓融通”项目致力于优化农村动产融资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分散的仓库信息汇总在同一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提供可信的质押物出入库数据和实时监控,解决了贷后及保后管理难的问题;并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仓单货主信息、货单信息、质押信息、风险信息等数据上链,确保数据的共享、安全、可溯源,畅通了农村金融供需信息渠道,更有效发挥了交易“强数据”优势,同时助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该模式还建立了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接入机制,推动银行将新增和存量仓单业务纳入登记系统,实现了实质意义上的质押,以逐步降低对彭州乡村振兴风险基金的依赖。该系统上线以来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辖内6家金融机构参与其中,质押标的已从单一的大蒜扩展到10余种耐储存农产品及中药材,申贷周期从72小时以上缩短至3小时以内,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超过200个基点。截至2022年末,当地金融部门累计办理“数字仓融通”业务88笔,发放贷款8816万元,撬动社会资金约5亿元,受益主体达2万余户。该负责人表示,在提升融资效率的同时,这种模式节约融资成本约180万元,在金融助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创新,以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引领,立足彭州市实际,从创新管理机制、加强系统对接、拓展数据运用、聚合政策资源、促进共享推广五方面发力,让金融科技赋能取得更扎实的效果,积极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样板’项目。”人民银行彭州市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来源:2月16日 金融时报 编辑:宋珏遐 梁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