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 “天府试验田”

四川成都,这座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城市,自古被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如今,作为“一带一路”的节点中心和成渝双城圈的关键城市,成都已成为西部颇具影响力和战略性的城市之一。

2022年9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四川省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标志着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正式启动。这也是成都市继2015年全国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改革试点以来获批的第二个国家级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

高质量推动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是四川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必将激发成都市改革创新动能,精耕普惠金融改革创新的“天府试验田”,打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成都新样板”,为金融支持大城市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成都经验”。

突出“四大特色”,着力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成都样板

根据《总体方案》要求,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将坚持“四大原则”,即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引领、以促进全要素优化配置为核心、以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为方向、以防控风险维护稳定为底线。《总体方案》结合成都实际,突出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的“四大特色”,着力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成都样板”。

一是深化服务都市农业现代化。《总体方案》立足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发展实际,完善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效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保障都市圈粮食安全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持续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二是加快促进乡村资源资本化。《总体方案》注重放大成都市农村产权权能改革的金融属性,依托农村土地、林权、农业生产设施、集体资产股权等多样化农村产权融资产品,持续深化农村产权融资机制,强调农村产权增值收益反哺当地“三农”发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发展。

三是突出普惠金融服务数字化。《总体方案》强调依托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拓展深化“农贷通”等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的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助力构建将最广泛普惠人群与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有效联结的数字化农业生态圈,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可达性和精准性。

四是全面促进乡村发展绿色化。《总体方案》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金融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落脚点,强化金融支持耕地保护及污染治理、低碳节水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绿色技术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重点领域和环节,实现环境友好型乡村可持续发展。

“五大举措”发力,高质量推动试验区建设落地见效

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天府金融指数》,成都农村金融指数连续6年在全国35个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一。截至2023年9月末,成都市涉农贷款余额9360.4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速创2017年以来新高。

试验区获批以来,成都市围绕总体方案,扎实推进试验区建设并取得积极进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举措。

一是统筹协调完善工作推进体制机制。制定印发《四川省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实施方案》,出台《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2023年重点工作方案》,推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服务规范》《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服务规范》等2批5项农村金融服务标准在辖内试行,不断完善支持乡村振兴的普惠金融政策保障体系。会同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开展基期调研,为试验区建设提出积极的建议。

二是协同发力服务都市农业现代化。开展天府粮仓金融强基行动,加强粮油生产保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生产链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在21个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开展金融综合服务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化“送码入户、一键贷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信贷直通专项活动,为1828个行政村和涉农社区、5400余个主体确定金融服务主办行,开展融资培育并投放贷款333亿元。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工具撬动作用,实施“助农振兴贷”“支小惠商贷”“农贷通”等贴息政策,2022年以来落实小微企业、涉农贷款贴息资金近1.3亿元,拉动贷款102亿元;设立3.4亿元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资金,支持投放涉农贷款116亿元;2022年以来向辖内银行机构投放支农再贷款、涉农票据再贴现331亿元,惠及“三农”企业和个人超1.3万家(人),减少涉农主体融资成本5686万元。。

三是深化创新推动乡村资源资本化。推广“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产品,探索入市集体建设用地直接抵押、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等模式,投放全省首笔集体资产股权为反担保的“强村贷”,生猪活体抵押、农业生产设施抵押、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补贴贷款等业务创新多点开花。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创新产品,创新构建“农产品电子仓单+远程智慧监控”系统,推出“乡贤贷”“红色先锋贷”等乡村发展引领人才信贷产品,聚焦畜禽养殖行业创新“德康小猪贷”等供应链金融产品。推动农业保险向“保完全成本、保收入、保品质”转化,开展26个政策性农险品种,为全市118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578亿元。

四是快马加鞭推进农村金融数字化绿色化。推动“农贷通”平台提升建设,拓展征信服务、农险代办、国债预售、供应链金融等应用场景,开通运行全省共享平台。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19个项目,推进优化农村弱势群体基础支付服务示范乡镇建设。发行全国首单“乡村振兴+碳中和”应收账款债权融资计划、首单区县级“碳中和”债券,投放全国首批EOD试点项目贷款,探索“储备林+碳汇”模式,为金融支持生态价值转化积累了有益经验。截至9月末,全市生态农业贷款、农村土地和人居环境整治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58.7%、76.9%。

五是全力以赴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出台《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提出8项主要任务、27条具体措施。推动“天府市民云”开设新市民金融服务专区,运用创业担保贷款、“快捷抵押贷”、农民工工资专户、惠民就医等金融产品服务新市民取得积极成效。

明确“六大任务”,擘画五年规划蓝图路径

《总体方案》提出,成都市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的主要目标是: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提高金融机构法人治理水平,加强政策协同,推动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大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适度竞争、有序创新、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围绕总体目标,成都市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接下来需要完成六项重点任务:

一是健全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积极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金融租赁、消费金融、保险、信托、征信等机构积极探索涉农业务创新,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支持发展农产品仓储、农村产权交易、评估收储等机构;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空间布局,探索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市场化运行+政府扶持”可持续经营模式;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机制建设。

二是加大对“三农”的金融资源倾斜。深入做好全产业链粮食安全金融服务;分层分类支持“川字号”10大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运用国际贸易融资等多种方式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加大对现代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强化成渝地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

三是深化运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以农业信息化、数字化服务为撬动点,用好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资金,持续优化“农贷通”平台服务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服务能力,有序推进完全成本保险,积极开展收入保险试点。

四是促进农村产权与金融资源有机衔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宅基地“三权分置”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农村产权融资由点拓面,深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加大农业动产、仓单、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产品创新。

五是积极拓宽乡村振兴投融资渠道。扩大乡村振兴直接融资规模,积极运用债券融资、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运用金融手段提升农业风险管理水平,优化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建立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权)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

六是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依法推动政府部门涉农数据开放共享,拓展“天府信用通”“银政通”“天府金融风险监测大脑”等数字服务平台应用;鼓励金融机构对接全国“信易贷”平台创新开发产品和服务;提升涉农数据信息化归集水平,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库;引导涉农征信机构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创新特色征信产品;强化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推动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