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 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针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决议》中给出的方向和路径清晰而具体。从过去多年的实践来看,推动绿色发展,绿色金融的作用至关重要。数据显示,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超过1万亿元。“我们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是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功胜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集体采访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言。

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正在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投融资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卜永祥表示,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一大关键就是要发挥金融对“三农”、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也就是说,让绿色金融服务发力“三农”、小微这些普惠金融支持的主体,实现资金的可获得、价格的实惠和资金使用安全。

另据卜永祥介绍,我国的农业和中小微企业这些普惠金融主体,其在全国的碳排放量中的含量分别占到了30%和50%,换句话说,将近1/3的碳排放和将近一半的碳排放是由农村地区和中小微企业造成的,所以要实现“3060”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农业和中小微企业的绿色转型问题不可避免。

与此同时,从8月25日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印发《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以及近期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印发的陕西省铜川市、浙江省丽水市、四川省成都市三地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中都可以看出,无论绿色金融改革,还是普惠金融改革,均已经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而且,金融服务主要聚焦的对象就是“三农”和小微企业,这进一步说明,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并且,这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从理念上来看,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有着先天的内在相通性,二者的关注点都在于服务的均等化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以往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注重总量和速度,而随着经济向着集约化方向迈进,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全面的实施与推进,“补短板、填空白”成为了金融服务的重点,而且,绿色可持续发展策略对实体经济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产业布局与生产经营能力的优化都要求金融服务向着“绿色”倾斜,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绿色”与“普惠”的协同成为整个金融行业的不可或缺的双轮驱动理念。

从产品创新的角度来看,以往“三农”和小微企业获得信贷的痛点在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抵押物,而绿色金融的创新,如林权抵押、碳汇金融等,让“三农”和小微企业有更多机会获得信贷支持。人民银行持续推动的动产和权利融资,很多领域与绿色金融也是不谋而合,这其中,尤其针对生态价值的挖掘与实现,让之前没有被开发并认同的生态价值,成为普惠金融服务可突破的路径,而这些生态价值大部分都存在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业领域,这也是“绿色”“普惠”在金融机构产品创新维度的天然结合。

从数字技术对金融服务的影响来看,绿色金融实践的起点就与数字技术形成紧密的连接,目前,无论是针对碳汇交易,还是针对绿色信贷的指标体系构建,很多都是在线上实现的,尤其是把握相关主体的动态变化方面,物联网与数字金融服务结合的创新实践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推进力度也在不断加强,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服务,一方面在不断“下沉”,以期让服务更加全面而精准;另一方面,线上服务的不断优化与迭代,让服务更加高效且风险可控。由此可见,数字化的推进让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效率大幅提升。

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还有一个共性,就是要“从小处做起”,所谓“不以善小而不为”。在我国绿色金融的实践中,一些地区很重视绿色理念的推动和渗透,将人们的绿色行为作为“积分”,并配以相应的信贷额度,这种方式就是“从小处做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区把垃圾分类、污水排放、节水节电等行为都纳入了绿色行为积分系统,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的行为积分给予绿色授信,这既培养了人们绿色的行为意识,又让金融通过“绿色”行为达成“普惠”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新型城镇化,都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是产业发展需要绿色金融、需要普惠金融,针对人们的行为方式的金融供给匹配,将会更长远地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通过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推动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做法,将更有益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而更有效促进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