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6月27日,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召开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就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支持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等情况进行通报。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省乡村振兴局、人民银行眉山市中心支行、农发行四川省分行、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分别就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系列创新举措以及阶段成果进行发言。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全省涉农贷款余额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9.52%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决策部署,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强化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支持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有力促进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截至5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9.52%,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4个百分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2021年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以来,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严格落实金融帮扶“四个不摘”要求,贯彻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巩固衔接各项工作,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助力解决脱贫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共同富裕。

一是巩固拓展再贷款等定向支持政策落地见效。持续发挥再贷款激励引导作用,对扶贫再贷款按规定应展尽展,同时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截至5月末,全省支农再贷款余额435.78亿元,同比增长22.37%,支持带动22.94万户脱贫人口、农户和产业主体,其中重点帮扶县支农再贷款余额76.08亿元,同比增长31.18%,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

二是巩固拓展脱贫地区、脱贫人口信贷投入水平。深化“分片包干、整村推进”模式,深入开展“送码入户、‘码’申马贷”、农业信贷直通车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专项活动,落实主办行制度,组织金融机构到村入户开展摸排,量身定制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保持对脱贫地区信贷投放不减、政策不松。截至5月末,国家级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39%,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10.27个百分点。会同四川银保监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将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额度提升至10万,有效扩大政策覆盖面,支持脱贫群众发展生产、稳定增收。

三是巩固拓展乡村产业振兴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现代农业园区金融服务示范区创建,金融机构主动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园区融资需求,支持产业带动主体生产经营、重点人口就业创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截至5月末,全省欠发达地区(包括国省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38个其他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园区贷款余额126亿元,同比增长35.4%;与8.6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主办行关系,贷款余额226.4亿元,同比增长19.8%,助力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四是巩固拓展乡村建设金融支持力度。聚焦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工具为农村污水处理、乡镇管网改造等136个农业基础设施和补短板项目补充资本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信贷投放力度。截至5月末,全省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余额6001.91亿元,同比增长29.74%,有力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

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底线,推进金融支持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聚焦中央1号文件、人民银行总行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部署,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出台金融支持指导意见。今年4月,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会同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出台金融支持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16条指导意见,明确金融支持“天府粮仓”建设的主要任务、总体目标、重点措施,提出到2025年,建立覆盖“天府粮仓”建设的金融服务体系,涉农贷款总量持续增长,力争种业和粮油类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田基本建设贷款、农业科技贷款余额分别较2022年末增长30%、50%、70%和90%。

二是加大“天府粮仓”重点领域金融投入。聚焦“良田”“良种”“良技”,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粮食增产扩能、农业装备现代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产业融合发展等6大重点领域,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重点群体支持力度,例如积极创新“农地综合整治”模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地综合整治同步推进;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加强对种子“保存、繁育、生产、推广”各环节的金融支持;持续完善金融服务主办行制度,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灵活化、定制式的金融服务。

三是创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支持方式。聚焦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趋势,完善联农带农益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金融支持模式,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订单生产”、“产品代销”等多种方式,推动农业“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提升种粮农户积极性,让更多农户共享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延伸的增值利益。

四是建立专项融资监测评估机制。紧扣建设“天府粮仓”目标任务,建立金融支持监测评估体系,对“天府粮仓”建设重点领域开展监测,对金融机构信贷投入情况开展评估,及时改进薄弱环节,加大金融精准投入力度。截至5月末,全省“天府粮仓”建设重点领域贷款余额8497.5亿元,其中种业和粮油领域贷款、农田基本建设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分别同比大幅增长33.1%、98.8%、80.92%。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不断完善金融帮扶政策,创新推出金融产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源头活水。脱贫攻坚期间,全省将金融扶贫作为22个扶贫专项之一,结合全省实际制定的金融扶贫政策含金量高、投入大、群众受益面广,在解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改善乡村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末,累计扶贫小额信贷90.99万笔,292.30亿元)。进入过渡期,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完善金融帮扶政策,创新推出金融产品,覆盖对象更多、领域更广,金融帮扶在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作用更大、不可或缺。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发〔2020〕30号)明确:要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进一步完善针对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加大对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支持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业务范围内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服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1年3月,四川银保监局、财政厅、人行成都分行、省扶贫开发局转发了银保监会等4部委印发《关于深入扎实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在原扶贫小额信贷的基础上优化了工作流程,细化实化了政策要点,明确至2025年12月31日,继续向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户提供5万元(含)以下、3年期内的免抵押免担保小额信贷,贷款利率按贷款市场利率放贷(1年期以下贷款利率不超过1年期的LPR,1-3年期贷款利率不超过5年期以上LPR),由财政按不超过5%的年利率给予贴息,各地可采取先收后贴或直接贴息方式,按季贴息,保持了过渡期内政策的总体稳定。

扎实推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

2023年5月,为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保持脱贫地区信贷投放力度不减,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帮扶项目的金融支持”的有关要求,四川银保监局等5部门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持续加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宣传,指导各地以需求为导向,切实做好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户的小额信贷需求调查,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宣传覆盖面,指导各县(市、区)乡村振兴部门同相关银行机构建立健全名单共享、审核确认等工作机制,向符合脱贫人口小额贷款条件的支持对象发放经营性贷款时,必须优先使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确保优惠政策应享尽享,切实做到愿贷尽贷、应贷尽贷。

截至2023年5月底,当年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8.54亿元,同比增长74.74%;历年累计贷款353.21亿元,覆盖69.41万户次。同时,切实加强风险防控,指导各地积极配合承贷机构组织开展到(逾)期贷款清收工作。截至5月底,全省逾期率0.82%,坚决防止了区域性、规模性风险的发生。

积极推广“富民贷”

2022年5月省乡村振兴局会同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联合制发全省《“富民贷”产品实施方案(试行)》,积极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发挥金融帮扶作用。在全省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5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基础上,将共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首批试点县(市、区)也纳入“富民贷”开办范围,明确共计65个县(市、区)为“富民贷”开办地区。组织市(州)、县(市、区)乡村振兴部门联合当地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做好统筹协调、信息共享和服务保障,建立纵向到县、横向联系的三级联席工作联系机制、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积极探索政府、农户、银行三方共赢的新机制、新模式。

贷款对象为开办县域内持续稳定经营农户,以户为单位发放贷款;贷款用途为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2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5年;贷款利率不超过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县级会同当地农行分支机构以协议约定分险和贴息。

截至2023年5月末,全行“富民贷”累计发放1.2万户、13.85亿元,贷款余额9.97亿元,其中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累计发放8851户,9.36亿元,贷款余额7.27亿元。

共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

2021年10月以来,全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确定“1+14”即眉山市全域(含6个县区),以及彭州市、荣县、剑阁县、西昌市、金川县等14个县(市、区)为四川共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首批试点地区。据悉,自金融示范区建设以来,农行系统围绕示范区在安家、兴业、幸福、普惠等方面融资需要,创新推出16款特色产品模式,覆盖服务2000余名客户,提供融资近30亿元。针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不广、便利性不足问题,创新服务手段,推出“惠民举措”,实施“便民工程”,提高金融服务广度、温度、深度,在首批试点地区构建了184个物理网点、91个自助银行、2235个惠农通服务点、269万个掌上银行、远程银行和流动服务“六位一体”渠道体系,组建117个进村入户服务团队,金融服务覆盖首批试点地区县乡村,村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现代金融服务。

人民银行眉山市中心支行:金融支持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眉山作为“天府粮仓”首提地,地处成都平原西南,是全省粮食主产区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天府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银行眉山市中心支行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守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制定出台眉山市金融支持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18条措施,引导全市金融系统主动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提供坚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截至2023年5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145.16亿元,同比增长26.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59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71.28亿元、同比增长76.18%,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6.92亿元、同比增长420.62%。

积极支持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指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项目贷款”“天府粮仓贷”“良田贷”等产品和服务,积极提供中长期贷款,全力支持拆旧复垦、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累计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6个、覆盖面积30余万亩、发放贷款近16亿元。

积极支持产、储、加、销产业链发展,保障主粮作物稳产增效。

指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种植e贷”“粮易贷”等专项信贷产品,积极支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巨型稻蛙立体种养”“稻药轮作”等新型种植模式,加大对粮食仓储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全力保障中央和地方粮油收储任务,主动对接农产品加工基地以及“东坡大米”等品牌打造,加大对粮食加工及销售环节的支持力度。今年以来,累计支持粮食产、储、加、销市场主体1300余户、发放贷款近10亿元。

积极支持做优特色产业,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

围绕守好人民群众的“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聚焦眉山“2+3+N”特色农业产业,指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智慧畜牧贷”“柑橘贷”“水产贷”“竹乡贷”等产品,今年以来眉山生猪、泡菜、柑橘、水产、竹业等特色产业提供融资支持超30亿元。

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优化粮食产业发展环境。

聚焦推动更高质量“城乡融合”,指导银行机构积极支持水利建设、四好农村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支持省市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18个,累计投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近40亿元。

切实降低粮食产业融资成本。

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持续推广 “助农振兴贷”财金互动产品,鼓励金融机构用好财政贴息、担保分险、风险补偿等方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截至目前,全市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23亿元,为1357户市场主体节约融资成本近3000万元。

农发行四川省分行:坚决守住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

农发行四川省分行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总体规划,严格落实“组织领导不减弱、政策扶持不减少、工作要求不减轻、考核标准不减低”的“四个不减”要求,坚持“融资、融商、融情、融智”四融一体帮扶机制,全力做好政策、制度、产品、工作、机制“五个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始终保持全省银行业和农发行系统优秀行列,连续五个季度考核获全省同业第一、连续两个年度考核获农发行系统第一,省分行乡村振兴处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首届农业丰收奖先进集体,全行近百人次(含集体)受到县级以上党政部门乡村振兴工作表彰。

信贷服务乡村振兴

始终压紧压实省市县三级行党组织特别是“一把手”抓乡村振兴工作的政治责任,设立乡村振兴处,分年度制定目标任务,有力有序统筹推进全行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针对凉山州帮扶任务重和农发行四川省分行在州内重点帮扶县无机构的现状,组建“乡村振兴党员先锋队”,先后两批次从全省系统选派10余名优秀年轻科级干部,常年驻扎,贴近服务。

坚决守住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

农发行四川省分行持续发挥粮食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力度。一是成立融资服务专项小组,提前介入项目规划。围绕高标准农田“怎么建”“谁来种”“如何还”这个牛鼻子,提供金融订制化服务。二是加大创新模式总结推广力度。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案例、先进做法。如绵阳分行支持“撂荒地”变“金土地”的土地托管模式、泸州分行“红高梁收购购销保证金”担保方式,有效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粮食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了农田增产、农企增利、农户增收。据统计,2022年以来,我行投放农地类贷款386亿元,其中:审批高标准农田和耕地质量提升贷款152亿元,服务建设高标准农田134万亩、改造提升农地58万亩。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全系统涉农贷款余额6345亿元,比年初增加445亿元

四川农信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加大农业强省的金融支撑,持续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截至5月末,全系统涉农贷款余额6345亿元,比年初增加445亿元,增速7.54%,涉农贷款持续增长。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430亿元,比年初增加247亿元,增速5.9%。普惠型涉农贷款2805亿元,比年初增加175亿元,增速6.65%。

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工作,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用好财政贴息和分险等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应贷尽贷”。截至3月末,全省农信系统已累计向12.35万脱贫户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52亿元,现有余额69亿元。二是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建立四项帮扶工作台账,形成帮扶项目清单,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持续做好金融支持,把定点帮扶“责任田”打造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示范田”。目前,全省农信系统发放小额农贷余额1312.5亿元,支持164.27万户农户增收致富;发放“农民安居乐”购房贷款、“安居乐”农村土坯房改造贷款余额516.57亿元,以确保搬迁群众住得下、能融入、可致富。三是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支持力度。紧扣“万企兴万村”“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助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截至3月末,金融支持全省88个脱贫县贷款余额3936亿元,较年初净增251亿元;金融支持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837亿元,较年初净增56亿元。

全面支持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围绕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目标,四川农信聚焦农田建设、生产提质、种业振兴、科技引领、装备研发、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大信贷投放,截至5月末,金融支持“天府粮仓”贷款余额432亿元。一是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充足资金保障。截至5月末,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4.46亿元,支持农田水利建设贷款余额33.6亿元。二是大力支持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对具育种企业和种业园区建设等提供资金支持。截至5月末,支持现代种业贷款余额4.45亿元。三是做好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信贷支持。截至3月末,金融支持“川猪”贷款余额55.8亿元,支持春耕备耕贷款户数7.33万户,为76个产粮大县提供的支持粮食生产、优势农作物培育、特色高效农业信贷资金132.36亿元。四是加大对现代农业和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研发企业的扶持力度,助力提升现代农业冷链物流建设以及冷链物流科技信息平台等智能化建设。截至5月末,支持现代农业装备贷款余额10.54亿元,支持现代农业冷链物流建设贷款余额57亿元。五是强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金融支持。对全省70多家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550多家市县级农业园区内的主体提供金融服务,在贷资金近100亿元。六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目前,全省农信系统金融支持16.7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在贷资金500亿元。七是做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金融服务,积极探索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有效金融服务模式。截至3月末,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639户、贷款余额16.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