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来,黄淮地区遭遇秋季连阴雨,给秋粮及时收获烘干和冬小麦适时播种带来挑战,“双抢”工作迫在眉睫。
如何最大化减少农民损失,保证农民种粮收益?金融业正迅速行动,以一套强有力的“组合拳”为农业防灾减灾筑起坚固防线,全力守护“粮袋子”和“钱袋子”。
财政资金下好“先手棋”,为防灾救灾锚定方向。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近日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7省受灾地区加快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保障秋粮丰收到手、颗粒归仓。
农业保险“加速器”,让理赔实效直达田间。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农险理赔效率直接关系农户再生产资金保障和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近日联合部署黄淮受灾地区农业保险理赔工作,加快保险理赔进度、提升服务质效。两部门要求,要切实提升堪损理赔效率,各保险机构要强化时效优先,将理赔服务纳入秋粮抢收抢烘应急机制,开通秋粮理赔绿色通道,做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
银行的信贷活水,滋养农业全产业链。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田间,精准对接粮食收购、加工、存储等全链条资金需求。以农业银行河南分行为例,该行新增农机贷款超2亿元,有效保障了农户在机械化作业与烘干方面的燃眉之急,展现了金融服务的温度与速度。
长期以来,“散户多、地块散”是农险理赔的痛点。如今,科技正成为破题的关键。各地保险公司依托“天空地一体化”农险查勘定损体系,通过遥感卫星、无人机航拍精准锁定受灾地块,结合人工核查实现高效定损,大幅提升农险理赔的效率与科学性。热力图生成、数据实时分析、智能算法测算等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了理赔效率,更以其客观公正性,为“精准理赔”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山东省无棣县种粮大户张胜彬为例,连日降雨导致其种植的1700亩玉米地积水,预估损失超30万元,保险机构工作人员通过卫星遥感结合无人机巡查,迅速完成了查勘工作。
与此同时,各地保险业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开通24小时理赔绿色通道,提升理赔效率。截至10月16日,河南省秋粮保险已支付赔款11.5亿元,其中,预赔款占已支付赔款的80%,当前理赔进度超60%,赔款迅速直达受灾农户手中。截至10月16日,青岛市秋粮作物整体查勘进度超过90%,估损金额1.03亿元,已决赔款626.42万元,预赔付829.30万元,有效缓解了受灾农户的燃眉之急。
当然,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仍面临挑战,金融服务与农户的期盼之间尚有提升空间。如何不断提升服务质效,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农户手中实实在在的赔付资金和再生产资本,仍是金融部门需要持续攻坚的方向。
一方面,要在科技赋能上再深化,从“灾后精准赔”迈向“灾前智能防”。应持续推动“天空地一体化”数据平台建设,融合气象、土壤、遥感等多源信息,建立更灵敏的灾害预警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预判风险,引导农户科学防灾,并推动保险产品从事后补偿向事前风险管理转变。
另一方面,要在产品服务上再创新,从“单一保障”走向“综合解决方案”。应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的风险特点,开发更多样化、定制化的保险产品,如天气指数保险、产量保险等。同时,探索“保险+信贷+期货”等联动模式,为农户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提升其抵御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
从保丰收到抢烘干,从支持产业链到护航农资,金融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为亿万农民的辛勤耕耘保驾护航,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