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需着眼于四项工作

2023年是党中央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十周年。10年来,从政府提出“普惠金融”并自上而下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到市场主体在金融科技的驱动下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金融服务可得性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成本不断降低,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助力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和发展奇迹。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在完成了诸多基础性工作后,普惠金融将向何处去?在笔者看来,接下来,推动普惠金融工作不能“单打独斗”,而要靠“普惠金融+”。

首先,推动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化为普惠金融的增量。普惠主体在融资领域普遍存在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善用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有助于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更好为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赋能。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金融科技水平较高、资金成本较低的大型银行,不少中小银行、区域性银行遇到了阶段性发展难题。因此,接下来,应搭建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的金融基础设施,让更多主体享受数字金融发展带来的红利。

其次,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让绿色金融更普惠,普惠金融更绿色。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是当前金融支持的重点方向,两者在支持对象上有一定的重合性,更重要的是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外部性,需要通过政策加以引导规范。下一步,要更加重视两者的协同作用,将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规则嵌入普惠金融流程中,积极构建有利于乡村振兴和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支持体系。同时,金融机构也需要加强创新,推进绿色供应链融资等。

再次,推动普惠金融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结合各地资源禀赋特色,开发特色金融产品服务。应当看到,除了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外,当前各类主体的需求不同、特点不同,各地不可盲目照搬照抄。为更好地满足“三农”、小微企业、新市民等普惠金融重点群体的差异化、定制化金融需求,各试点地区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普惠金融重点群体融资兴业。

最后,推动普惠金融与金融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注重普惠金融安全发展。普惠群体具有相对脆弱性和敏感性,保护好金融消费者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尤为重要,也只有让越来越多的金融消费者具备基本的金融常识、风险防控意识乃至更理性的投资意识,提升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才能让金融产品更好发挥作用,有效防范相关风险,切实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

十年过往,皆为序章;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也意味着,普惠金融工作将持续深入推进。我们也期待普惠金融能够向更深、更实处去,书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