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党建与金融干部队伍培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等业务工作相融互促——
党建赋能 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张微微 陈文娟
广元市农担公司党支部开展“农担服务田间行”活动。供图/省委金融工委
7月,甜城金融港湾内人头攒动。“原来要跑好几个部门的事,现在半小时全搞定!”四川鼎佳亿新能源公司负责人刘青峰办完企业开户和税务登记手续,转身就在隔壁窗口办理了贷款咨询业务。市民张军同样欣喜:“二手房交易手续和贷款审批可以同步办理,节省至少3天奔波时间。”
这样的“加速度”,得益于内江市地方金融企业行业党委与政务中心的“党建联建”机制,通过党员先锋岗和联席议事制度,21项高频金融业务被纳入政务中心,实现了“一窗通办”。
四川省委金融办、省委金融工委自2024年1月成立以来,全面加强四川地方金融系统党的建设,以打造“天府金融先锋”党建品牌为抓手,推动党建与金融干部队伍培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等业务工作相融互促,不仅理顺了党建工作机制,也让党建引领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取得可感可及的成效。
体制机制新突破——
构建全域党建网络
在德阳,成都农交所德阳所党支部书记谢玉萍新任总经理一职后,积极推动公司建立“三重一大”事项党组织前置研究机制。她是德阳市地方金融企业行业党委成立后,以党组织负责人身份进入公司高管层的代表之一。目前,该市13家单独设立党组织的公司全部实现党组织负责人和公司高管“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其中,8家公司党组织负责人由公司“一把手”担任,显著提升了企业对党建的认识,极大改善了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
“成立行业党委前,德阳地方金融企业普遍存在党建认识不到位、党员管理不规范、党组织作用发挥弱三大困境。”德阳市地方金融企业行业党委副书记、财政局副局长米楷坦言,行业党委成立后,迅速开展“党建入章”、党组织强基固本等行动,指导13家地方金融企业将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督促建立党组织参与决策机制,并推动新增党组织、发展新党员。
“有了行业党委这个‘导师’,党建引领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抓手。”德阳市国兴担保公司职工、党员王玉琢深有感触。
随着“两个覆盖”的深入推进,行业党委已不是一个新名词。那么,在地方金融管理机构改革后,四川省地方金融企业行业党委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以率先成立金融企业行业党委的德阳市为例,“今年6月,我们更名为‘地方金融企业行业党委’,指导范围从20家地方金融组织扩展至26家本地法人金融企业。”米楷介绍,“同时厘清职责:国有金融企业党建由市国资委与行业党委共管,非公金融企业则由市委‘两新’工委与行业党委共管。”
这样的调整有何深意?
“此举旨在厘清管理机制,真正实现‘两个覆盖’。”省委金融工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改革后,省委金融工委在省委组织部、省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印发相关文件,明确由省市地方金融企业行业党委履行党建指导职责,构建起省委金融工委牵头、市(州)行业党委属地指导、职能部门联动的管理体系。目前,四川省已有10个市(州)完成调整。
如今,地方金融企业行业党委正指导各地金融企业党组织书写惠民答卷:广安市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支小惠商贷”放贷211.5亿元,惠及2.1万户小微企业;内江市打造“党员金融服务队”,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站562个,惠及涉农主体14万户、小微企业9万户;广元市6家担保公司组建“共保体”,农民工工资担保线上办理效率提升80%。
党建成为金融改革的“红色引擎”,实现服务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2025年上半年,全省普惠领域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6.35%,三大粮食作物保险提供风险保障207.7亿元,赔付7989.36万元,受益农户36.85万户。
人才培育新路径——
锻造复合型“金融铁军”
夏天,金阳青花椒进入采摘旺季。金阳县鼎雷花椒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的花椒种植基地里,一串串青花椒挂满了枝头,随处可见椒农忙碌的身影。
“各位家人们,火锅是川渝人的最爱,而麻辣是火锅的灵魂,其中的关键就在‘金阳麻’……”一大早,公司负责人、“90后”党员雷林便打开直播,将田间地头的青花椒在网上推广,1小时吸引了几万人围观。
据了解,2021年至2024年,雷林整合金阳青花椒产业供应链资源,形成“农民+合作社+贸易公司+互联网销售”模式,帮助1000户以上种植户和30余家金阳县合作社、企业销售花椒约8000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和合作社增收致富。
尽管在乡村闯出了成绩,但雷林感觉自己还是缺乏农业经济专业知识。去年,他迎来了一个好机会,作为金阳县致富带头人,他被推荐参加了全省乡村振兴“金融明白人”专题培训班。一周的学习,让他增长了不少见识。
“我学习到了如何通过吃透金融政策助力产业升级,加深了对乡村振兴专项信贷、农业供应链金融等工具的了解,还学习了风险对冲机制,通过为椒农定制气象指数保险,降低因极端天气导致的减产风险。后续还计划联合农行、农商行等当地金融机构,推广‘青花椒贷’产品,解决收购季资金周转难题。”雷林表示,他希望这样实用的培训班能常态化举办。
“学习掌握金融知识不仅仅是企业家们的事,更应该成为‘领头雁’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省委金融工委相关负责人指出,金融系统党员干部也应该进一步增强党性,加强党建知识学习培训,以党建引领推动事业发展。近年来,省委金融工委会同省委组织部,持续分层分类推动地方金融系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范化和精准化,特别是今年,在2024年全覆盖培训500余名省属国有金融企业处级党员干部的基础上,举办的“全省地方金融企业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示范培训班”,持续提升了地方金融系统党组织书记、党务干部的党务工作能力。
“参加培训后,我不仅对党务工作有了更系统的把握,党性修养也得到加强,用党建工作指导业务工作,站位更高、格局更大、视野更开阔,能有效防控风险。”谈到培训收获,从事党务工作不到一年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管科科长刘世秋感受颇深,“特别是指导非公地方金融企业规范党组织建设后,对中小实体经济的服务也上了台阶,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县域发展新引擎——
激活金融助农“造血”机制
近段时间,成都一家主打天然蜂蜜奶茶的饮品店“锯齿山”悄然走红,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而饮品中香甜的蜂蜜,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
“山货进城”的背后,是四川金融帮扶机制在欠发达县域持续发力的生动缩影。
地处大凉山腹地的甘洛县,是全省39个欠发达县之一。当地农业资源丰富,盛产蜂蜜、竹荪、羊肚菌、核桃等特色农副产品。然而,受交通不畅、渠道不通、加工不强等制约,产业“小、散、弱”,产品难以形成规模,很难走出大山、打响品牌。
改变,始于2024年5月8日一支金融支持基金的有力介入。甘洛产业振兴投资基金,这支由四川产业基金与甘洛县共同设立的全省首支托底性帮扶专项基金,聚焦甘洛县域内一二三产业融合、战略资源开发与产业链高端环节建设,有力推动甘洛县产业与市场对接、提质增效。
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2024年11月20日,甘洛县融汇商贸有限公司依托该基金应运而生。“县内的项目资源和信息较为分散,需要统筹协调项目开发运营中涉及的资金、人才、技术、政策补贴、市场渠道等资源,确保产业项目落地实施整体有序。”在四川产业基金驻甘洛县托底性帮扶工作专班成员罗继军看来,公司的设立,可以实现“基金+股权+平台”一体化,确保帮扶工作动力足、可持续。
在融汇商贸的帮扶下,零散山货聚成规模商品。什加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首批受益者之一:蜂蜜统一回收、检测、包装,联名城市奶茶品牌,附加值提升30%,30余户蜂农实现稳定增收。
“以前等人来买,现在是有人来订,蜂蜜成了大家增收的‘甜产业’。”合作社负责人沙嘎伟金笑着说。
不仅是在甘洛,四川全面推进托底性金融帮扶工作探索。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39个欠发达县贷款余额达3183亿元,较启动初期增长20.9%;参与金融机构由6家增至40家,实现“县县有帮扶”。
金融活水持续浇灌,为培育支撑县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巴中市“金牛贷”支持166户农户养牛;四川金控集团完成托底性帮扶苍溪县产业基金增资;攀枝花市“共富家园”平台授信破亿元……
省委金融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正持续推进定点帮扶与托底性帮扶,推动金融资源向基层延伸、向产业聚焦、向群众倾斜,增强欠发达地区“造血”能力,巩固提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