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大会举行

遵循金融发展规律 构建现代金融生态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西部金融中心

建设规范有序创新高效金融生态

培育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产业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水平

坚守底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建设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

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成都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大会昨日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泽华,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市政协主席唐川平,市政协党组书记李仲彬,市委副书记朱志宏出席。
  会议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培育金融产业生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西部金融中心,更好地服务全川、服务西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金融工作上升到治国理政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深刻洞悉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发展大势,科学揭示经济金融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战略性、理论性和指导性。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将在金融领域推出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举措。成都要主动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改革发展重要思想上来,落实好省委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战略部署,科学研判精准把握当前形势任务,发挥好首位城市的金融辐射带动作用。
  会议指出,成都金融综合竞争力稳居中西部城市首位,转型发展内在动能更加强劲,金融外溢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必须牢固树立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全力推进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全面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功能,大力实施十大行动计划。
  会议提出,到2022年,成都要建成区域性资本市场中心,力争境内外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超过800家,经济证券化率达到200%;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财富管理基地、西部创投融资中心、西部重要的金融结算中心、中国新型金融先行区。
  会议强调,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围绕大局精准定位、保持定力科学作为,破解金融生态环境与要素集聚需求、金融服务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金融市场结构与新经济发展规模和潜在需求、金融产业形态与转型升级需求等方面存在的不相适应问题。
  要加快建设规范有序创新高效的金融生态。把金融生态建设摆在优先位置,营造规范高效的创新环境、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合作共赢的开放环境、和谐包容的人才环境,全方位打造消费环境,多维度赋能业务平台,推动金融业有序均衡发展,加快形成金融要素资源集聚的“势”与“场”。
  要坚定战略定位大力培育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产业。加强以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成都中心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东大街金融服务集聚区、天府国际基金小镇、天府国际金融科技产业园、环西南财大财经智谷为载体的金融集聚区建设,打造金融生态主体功能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消费金融、农村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和文化金融,加快构建业态丰富、创新活跃的高水平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要回归本源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水平。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新经济发展、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乡村振兴等,大力降低财务成本、负债水平,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为实体经济提供“源头活水”。
  要坚守底线群策群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强化担当落实主体责任,打造监管责任共同体,严把招商引资风险关,千方百计降债务去杠杆,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要努力建设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纵深推进金融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成都金融人才供需总量和结构突出矛盾,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引进、加快培养适应西部金融中心发展的金融管理干部、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量身定制系统化品质化服务供给,让他们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会议强调,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最根本的是加强和改进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要着力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金融发展的战略研究,持续推动领导干部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能力水平,全面加强金融机构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金融工作的能力水平。
  会议指出,要做优做强存量,推动银行保险业做优做强、证券基金业发展壮大、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要夯实金融机构集聚基础,高标准打造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金融功能区;要促进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加快普惠金融发展,突出发展绿色金融,特别是碳金融;要推动经济证券化,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加大债券融资力度;要促进金融改革开放,构建现代金融,加快自贸区金融创新,积极探索“一带一路”金融;要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功能金融交易市场,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信用成都,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运行秩序,强化风险源头管控。
  会上,省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四川证监局、四川保监局负责人以及西南财大、华西证券等校企代表,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等,就推进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发言。
  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长助理等出席会议。会议还特邀四川大学等在蓉高校、金融机构、金融后台机构、区域要素交易市场有关负责同志以及新金融企业代表出席。(记者 钟文 黄鹏)

  相关新闻
  加快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早春二月,嫩嫩柳芽含苞欲放,期待着又一个温暖的春天到来。昨日,在市委机关小礼堂,成都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大会在这里热烈举行,金融业发展的春风由里及外而轻拂。此次大会,由市委市政府会同省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四川证监局、四川保监局共同召开,是一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大会。大会分析形势、确定战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就加快推进成都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更好地服务全川、服务西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明确了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到2022年建成区域性资本市场中心
  方向指引
  去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去年12月召开的四川省委经济工作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经济强省,必须下好金融这盘棋。要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布局,加快要素交易市场发展,强化地方金融监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能力。
  成都践行
  从西汉时期“赀至钜万”到北宋时期创造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从20世纪初川汉铁路股份制筹资到诞生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成都金融发展跨越千年,积淀了深厚的金融创新土壤,创新基因延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凸显,1993年被国务院定位为西南地区金融中心,2010年被国务院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2017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部金融中心纳入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成都金融中心建设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昨日召开的成都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大会,综合研判形势任务、全面分析机遇挑战,围绕大局精准定位,确立了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到2022年,建成区域性资本市场中心,力争境内外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超过800家;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财富管理基地;建成西部创投融资中心;建成西部重要的金融结算中心;建成中国新型金融先行区。
  围绕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大会提出了加快建设规范有序创新高效的金融生态,坚定战略定位大力培育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产业,回归本源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水平,坚守底线群策群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努力建设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等措施。
  营造五大环境构建现代金融生态 形成金融要素资源集聚的“势”与“场”
  方向指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在全国金融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必须坚持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深刻阐明了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
  四川省委经济工作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和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加快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成都践行
  当前,成都金融综合竞争力稳居中西部城市首位,转型发展内在动能更加强劲,金融外溢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其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金融资源加速集聚、改革创新深入推进、行业地位不断提升四大方面,为成都抢抓时代机遇,实现金融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不容忽视。大会强调,金融生态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规范、均衡、有序的金融生态体系有利于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必须把金融生态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围绕如何加快建设规范有序创新高效的金融生态,大会从营造创新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开放环境、人才环境五个方面予以了明确,全方位打造消费环境,多维度赋能业务平台,推动金融业有序均衡发展,加快形成金融要素资源集聚的“势”与“场”。
  在营造规范高效创新环境方面,要着力营造创新氛围,扎实推进金融改革创新,鼓励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通过组织机制、产品服务、组合式集成创新,积极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业务领域的合规应用,提升传统金融风险定价、投资决策、信用服务效率。
  在营造合作共赢开放环境方面,要深度融入国家开放战略,提高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实现双向赋能共赢。加大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在金融领域的协同发展,推动金融资源优势互补,提升成都金融的区域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深化自贸区金融改革,建立健全与欧洲、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的金融合作机制,共促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共建金融总部集聚地、共谋新型金融布局,持续提高资本聚集能力。鼓励非金融企业进入金融领域跨界融合,增强传统金融创新能力,拓宽新型金融发展空间,加快形成共生共赢开放包容的金融生态环境。
  在营造和谐包容人才环境方面,把“金融招才引智”摆在与“金融招商引资”同等重要位置,统筹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以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市场化为方向,以金融管理人才、战略领军人才、紧缺专业人才、青年骨干人才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金融人才队伍。坚持引进、培育、使用、激励相结合,积极探索“机构+团队”同步招引模式,既满足金融总部机构本地化人才需求,又为金融人才提供更高层次的事业平台。
  构建高水平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重点培育发展六大金融市场和产业
  方向指引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更加注重供给侧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成都践行
  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必须依靠金融产业蓬勃发展,必须站金融产业创新发展之高、谋金融服务辐射带动之远。昨日的大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科技金融、消费金融、农村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六大金融市场和产业,加强以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成都中心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东大街金融服务集聚区、天府国际基金小镇、天府国际金融科技产业园、环西南财大财经智谷为载体的金融集聚区建设,打造金融生态主体功能区,加快构建业态丰富、创新活跃的高水平现代金融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强化创业投资引导,加大对创投、私募股权投资的政策优惠力度,打造西部创业投资基地;培育金融科技机构,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共建金融科技实验室等创新载体,聚集大数据、区块链、数字征信等金融科技企业,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前沿技术支持;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加快发展科技保险、科技小贷等专营机构,推动建立创新资本与双创载体对接的“科技投融资云平台”,探索投贷联动、银保联动、投保联动等模式,不断提高金融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的质效。
  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加快推动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通用航空租赁、健康保险公司、互助保险组织等专营机构,满足高端消费金融需求;促进消费信贷模式创新,支持互联网银行、直销银行、网络小贷等机构打造线上消费应用场景;提高消费金融便捷度,支持第三方支付机构做大做强,拓展非现金支付应用领域,探索金融IC卡、天府通卡等移动金融技术和业务创新,构建便捷丰富的便民生活圈;推动与伦敦、新加坡等在财富管理领域深度合作,吸引国内外知名财富管理机构落户,打造区域财富管理高地。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成都是全国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在全国首创“农贷通”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农村资源变资本问题,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毛细血管。未来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便利程度、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规模、农业保险深度密度走在全国领先行列。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运用应收账款融资、动产质押融资等方式,推动企业从负债融资转向盘活资产融资;提高供应链资金统筹效率,鼓励中小企业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进行融资,运用商业保理等方式促进上下游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协同;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依托“蓉欧+”通道开放及航空枢纽建设,增强物流枢纽金融结算功能,促进自贸试验区跨境物流仓储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建立“一带一路”跨境供应链金融新通路。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支持商业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支行,引进第三方评级与认证评估机构,壮大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支持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支持保险机构探索开展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等业务;围绕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交易,探索发展远期、期权、期货等绿色金融衍生品。
  大力发展文化金融。优先发展文化金融专营服务机构,组建一批文创银行、文创担保、文创基金等专营机构,形成文创金融全服务链;完善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推广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版权质押融资等特色产品,积极运用永续债券、定向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满足文化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通过风投、创投等形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向文化消费领域,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相结合。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为实体经济提供“源头活水”
  方向指引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四川省委经济工作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优化间接融资结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持续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成都践行
  大会指出,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必须坚持把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实体经济之所想,急实体经济之所急,大力降低财务成本,大力降低负债水平,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为实体经济提供“源头活水”。
  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放在突出位置,持续优化融资结构,大力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行动计划”,完善上市协调服务机制,集中推动一批企业在境内外主要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打造资本市场“成都板块”。实施债券优先发展计划,支持企业运用公司债、可转债、短期融资券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打造债券市场“成都军团”。提升地方要素市场规模和活力,探索设立交易所登记结算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一批创新型要素交易市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要素市场中心。
  服务创新创业壮大市场主体。2017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46.4万家,增长42%,呈现蓬勃兴起之势。大力服务创新创业既是金融应尽之责,也是长远生存之道。同时,建立完善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鼓励天使投资投向符合政策要求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切实减轻科技型企业信用评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等费用;增强区域股权市场培育孵化功能,支持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建成对接主要证券市场的拟上市企业“蓄水池”;加快发展普惠金融,推广“盈创动力”模式,完善金融资本与双创企业对接机制,研发满足市民融资、保险和消费需求的银杏通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支持创新创业精准发力。
  服务新经济发展构建新应用场景。必须吸引一批潜在独角兽企业进入成都发展,大力支持一批潜在独角兽企业做大做强,必须形成促进新经济发展的金融合力,最关键的是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产业投资基金和风投基金在成都注册及募资,通过新经济企业把基金引进来,通过投资把产业引进来。
  服务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积极推动竞争类国有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推进国有企业证券化,主动利用直接融资手段,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帮助国有企业对接境内外资本市场发债融资,推动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实现整体上市和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增强国有企业经营活力。
  服务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主动参与城市重大项目建设。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重点产业,服务未来产业、服务重点民生项目。同时,推进“险资入蓉”,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项目建设等领域,鼓励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参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专项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
  服务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成都作为首位城市,金融要服务全省和西部乡村振兴,用产品、思路、渠道创新,助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加快建设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强化资金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振兴。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涉农企业上市步伐,推动成都农业产权交易所覆盖全市、服务全省、辐射西部,打造区域性农村金融资产定价中心。(记者 杨富 刘泰山 李艳玲 孟浩 温珙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