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需有抓手重落实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月22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再迎重磅指导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着眼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围绕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等若干领域提出了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健全多元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等三十余项重点工作。

这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最后一年,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次重要部署,也是优化城乡发展格局,描绘兴业、强农、富民发展的一张“路线图”,为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有助于凝聚各方力量,朝着共同的目标奋力前行。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金融已成为一股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工作深入推进,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金融机构,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实施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五大专项行动等,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力度,夯实“三农”发展之基。

相关工作已显成效。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2024年,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4.6%,涉农贷款同比增长9.8%;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过6000万户,已经覆盖了约三分之一经营主体。

如今,乡村振兴未来几年的发展“路线图”已经绘就,如何接续发力,更好地运用金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有效对接并满足“三农”等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需要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健全普惠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金融机构普惠金融能力建设、夯实普惠金融发展基础设施。

《规划》提出,完善金融服务,健全大中型银行服务“三农”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推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

定位的明确、机制的完善、风险的化解、机构的重组只是其中一步,还要有抓手、能落实。实践证明,作为高效配置金融资源的一种方式,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提升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质效的一大重要因素,它能够打破传统金融的时空限制,缩小城乡金融差距,为“三农”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此,《规划》强调,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场化涉农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完善农业再保险和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央行日前在《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3-2024年)》中提到,下一阶段,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下沉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重塑普惠金融经营管理模式,探索形成数字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金融机构要持续对普惠金融策略进行调整,优化业务导向和管理机制,提升涉农金融服务的主动性、创新性和便捷性,满足“三农”多样化金融需求。

一方面,创新业务模式,巩固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做好信贷投放,积极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中长期贷款、供应链金融服务;为农户量身定制小额贷款、消费贷款等,扩大贷款投放和覆盖面。另一方面,善用大模型、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增强数据运营能力,提高金融服务在“三农”领域的可得性和精准度;优化线下网点布局、拓展线上服务渠道,加强偏远地区和金融服务空白地区的金融服务延伸,主动搭建场景、营造生态,让金融服务触角深入农村每一个角落,切实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综上所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需要银行、保险、担保、租赁等金融各细分行业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积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乡村振兴领域。各方须紧密合作、协同共进,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